随着火神山医院的交付使用,一家没有店员和售货员的“无接触零售”超市在国内外社交媒体走红。由此,“无接触配送”“无接触招聘”……,这些关键词开始纷纷走入大众的视野。
美团外卖于1月26日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 ,将商品放置到指定位置,如公司前台、家门口,通过减少面对面接触,保障用户和骑手在收餐环节的安全。
今年的春季校园招聘,各地高校就业相关部门多通过各类网络平台积极为求职学生梳理传递招聘信息,并提供线上办理手续等服务。“空中宣讲”“线上双选会”“远程面试”“电子签约”等“无接触招聘”也成为各企业的优先选项。
无接触经济在疫情期间逆势崛起,释放了在线购物等消费行为的上涨空间,为服务业“回血”。
全球无接触零售发展现状如何,本期网连世界带你一起看看。
无接触零售逐渐融入百姓生活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无接触零售成为许多国家的新兴业态。Amazon Go可以说是美国无接触零售的一张名片。2018年1月25日,Amazon Go正式对普通消费者开放。这一颠覆式的无需排队结账、即拿即走的购物方式既为顾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与便捷,又省去了收银员简单、机械、高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顾客只需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便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Amazon Go的传感器会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并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
加拿大皇家银行分析师预测,到2021年,亚马逊无人零售店Amazon Go将达到45亿美元的规模。
自动化、无人化领域,日本早已有所涉足。大街小巷自动售卖机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自动服务机等设施更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度,随时随地可以在便利店内
取款、缴费、购票、复印、开具证明等生活中许多必要的操作。
以自动售卖机为例,根据一般社团法人日本自动机贩卖系统机器工业会(简称“JVMA”)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日本自动售卖机以及自动服务机的普及量已达到423万5100台。其中大部分为饮料产品销售,占到总量的50%以上,达到242万3800台。
在东京都山手线沿线,一家商家推出了短期杯面无人体验活动。限定期间内,来到店里的客人可以体验“完全无人”服务,自主消费。店内可同时容纳5名客人,并在商品架上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随后通过扫码进行付费。在吃完杯面后,点击桌子前方屏幕的“打扫”按键,随后从桌子的窗口内就会有一台小型机器人自动驶出进行清扫。而地面、和桌子底下不易打扫的区域,则会由大型自动清扫机器人Braava jet m6负责。对于店内的清洁,机器人的使用要比人工更加便利、便捷。
互联网强国韩国也是无接触零售的先行者。自动售货咖啡机、投币式KTV、自助洗衣房、夹娃娃机等无人经营店铺早已遍布韩国。近几年,无人商店、无人咖啡店、自助点餐系统及无人售货机等越来越多样化的无接触零售模式也正不断涌现。
截至2019年,韩国共有230家大型超市、约1380台自助式收银台供顾客使用,无人便利店共有31家。业界预测,随着韩国最低时薪的不断上涨,减少人力成本才能维持企业收益,这类无人商店预计仍将持续增加。
韩国餐饮业也在进行“变革”,无人售货机、自助点餐系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餐厅和咖啡店采用。二维码点餐便是一种全新的自助点餐模式。消费者在餐厅内通过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便可进行线上点餐和结算,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9.4%的顾客对使用过的自助点餐系统表示满意。此外,韩国各大便利店也开始了便利店食品配送服务,在情人节期间还推出了巧克力的配送服务等。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光顾韩国实体店铺的顾客也大大减少,无接触消费方式被广泛采用。网上购物、外卖配送服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外卖服务也随之得到质量提高。比如,韩国某外卖公司投入使用新的外卖专业包装,该包装能够确保食物在配送时避免晃动的同时,减少与外部空气接触。
无接触零售走向何方?
近年来,日本国内柜台自动化、无人化的商家随处可见。技术革新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便利店、超市无人化进程中,顾客可以顺畅、快速地进行购买,从而最大化节省时间成本。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7-11和全家、罗森等5家大型便利店连锁企业将在2025年之前,在日本国内所有店铺引进消费者自己结账的自助收银柜台。便利店计划利用能够统一读取购物筐中商品信息的IC标签,在方便顾客结账的同时,还能与产品制造商及物流企业共享有关销售状况的信息。
商家进行无人化经营,可以有效弥补日本日益严峻的劳动力不足现状,未来无人化商业的进一步活用将可创造出更多价值。
韩国有评论认为,无接触零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传统零售终端,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门店运营效率。这对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韩国零售业来说,无接触零售业态的数据化、自动化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有韩国媒体却对此表示出了担忧,很多流通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会选择引进无接触零售技术,这会导致工作岗位的进一步减少,引发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代替劳动力的不安感。